
发布日期:2025-03-11 09:23 点击次数:86
这本《舌诊》是2024考药之后读的第一本书,这本书是,22年1月买的,读过两遍,不是很理解,有了药考时学习的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这次算是,重新温故系统学习一遍,我感觉比前两遍学的更透彻一些。
罗博士把图解《舌诊》分为十个章节。
第一章最好的体检专家是自己。
1)掌握了中医诊断学里面的望诊就能看病如神
古人把望闻问切的境界分别对应成神、圣、工、巧,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工。中医一旦掌握了这些望诊,以后就能诊病如神。
2)舌诊是望诊中最直观的
在金元时期出现过一本书《敖世伤寒金镜录》,是中医舌诊的第一部专著。
明代有个太医院的院长叫薛立斋,在北京时候发现有位大夫看病如神,效果比别人都好,薛立斋观察发现,这位大夫看病时候都会看病人的舌头。后来,薛立斋到南京太医院,有一天书库翻书时找到一本旧书《敖氏伤寒金镜录》,发现里面有很多关于望舌诊的内容,他立刻明白,原来那位大夫看了这本书。然后把书给翻译出版,也按照原书的颜色,怕颜色失真,还在图边标上文字说明,从此以后舌诊才大行其道。
直到清代晚期,舌诊基本完成了学说的建立,体系非常完整。
3)日观舌象,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中医诊断手段中,舌诊是比较好学的。
①看舌苔、舌质,随时保证身体不出问题
舌苔反映的是人体状况,如果身体功能正常,舌头正中间铺的是薄白的舌苔;身体功能低下,舌苔就像两个方面发展,要么变厚或变密,要么消失。比如湿气重,则舌苔满布,变厚;如果痰湿重,则舌苔变厚变黏腻。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② 什么是“闻、问、切”
闻:听病人的声音来判断他的中气是否充足。(在古代,闻指听声音)
问:就是问病史。张景岳就在《景岳全书》中写过《十问歌》,这是问诊学里一个比较详细的内容,这也是我们要学的。
切:在中医诊断的四诊中,诊脉属于“切”的内容。
舌头不同部位对应不同的脏腑
舌左侧对应肝,右侧对应胆;舌尖到其中部之间位置对应心、小肠、肺;舌中间的部分对应脾胃;舌中间到根部的位置对应的是肾、膀胱。
图片
4)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大家成为半个舌诊专家
诊断好比是火车道的道岔,铺好了道岔火车才能行驶。诊断是分析疾病,保证健康的第一步。这一步一旦错了,后面技巧再高也没有用。好比你要从上海去北京,你一上来就奔南边走啦!大方向错了,你要是坐飞机,一下子就到广州了,中间改都没法改,所以如果诊断不对,你技巧越好,到后面越容易出问题。你开的药效果越猛量越大,反而使患者受害越多。
罗博士认为,舌诊学好了,一个中医大夫的临床水平马上就会提高。而作为一名保健工作者,比如从事按摩,推拿或者其他与健康养生有关工作的人,学会舌诊以后作用会更大。为什么呢?因为不是专业的医生诊断的手段并不那么多,也不一定能像医生分析的那样详细,但舌诊就能帮助你更准确的分析客人的身体状态。除了疾病之外,通过舌诊来判断人们的亚健康状态也会更有效。
第二章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舌诊
1)在什么条件下观察舌象才准确
舌象,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观察,否则会出现假象。
舌诊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是一个动态观察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
正常健身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
图片
2)哪几种情况下看舌象没有用
①吃了有颜色的食物时不要看舌象
正常的舌苔是:薄白苔,颜色是淡白的。
颜色是舌诊非常关键的判断指标,一旦舌头的颜色发生变化,就说明身体内也发生了变化,这是有诊断意义的。
观察舌象之前不要喝橘子汁,浓茶,咖啡,吃有颜色的东西的,一定要避免人为改变其颜色,否则会误导观察者。
②晨起不要看舌象
早上起来观察舌象,往往是舌质颜色浅,舌苔会变厚,舌头显得很干燥,而这些都是假象,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白天的身体状态。
所以不要一早晨起来就看舌象,要在白天的时间看。
③尽量不要在饭后半小时内看舌象
吃饭的时候舌头充分地参与了食物的搅拌和咀嚼,血液循环加快,血液就会特别充盈,这时候舌质会变红。
饭后舌苔会有所改变,因为舌头在搅拌食物的过程中,舌苔会有磨损,所以吃完饭舌苔会变薄,甚至消失。
比如吃了芹菜,因为它的植物纤维比较多,舌苔会有磨损,吃了一些富含淀粉的东西,又会让舌苔形态改变,变得厚腻。喝了一杯牛奶或者豆浆,舌苔就会变得白腻。
所以尽量不要在吃完饭半小时之内看中医。
④尽量不要在有色灯光下看舌象
有色灯光下会偏色,造成假象。
看舌象最标准的环境是在白天备着阳光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环境里的光叫间接日光,间接日光里最标准的日光,但是不可能非要等到正午再看摄像这样太费劲了,白天就可以。
⑤吃了某种抗生素,某些化学添加剂后,不要看舌象
⑥月经期看舌象要说明情况
女性月经期时,舌尖会变红,不说明情况会得到假象,误以为有心火。
3)看舌像能看出身体什么问题
看舌象可以判断身体正气是否充足。
①身体虚弱的时候,舌象、舌头会有变化
a舌苔消失了
中医认为,舌苔为胃气所生,舌苔消失了,有时候代表胃气虚弱,当然还有其他可能,比如阴虚有热,舌苔也会消失。
b舌苔变厚了
身体正气不足以致痰湿,在加重等情况
c舌质的颜色不是淡红的
d舌头不灵活
说明身体正气已经缺少,病的比较严重
e舌头特别瘦,特别干枯
说明这个人正气已经非常虚弱了
②通过看舌象,可以判断病情是否严重
③看舌象还能看出人得的哪一种病
④通过舌象判断所有的调理方法对不对
症状减轻不代表病情减轻,舌象的改变,确定身体状况是比较准确的。
第三章 看舌象主要看舌质和舌苔
1)如何看舌质
①正常人的舌质和不正常人的舌质是什么样的
a正常人的舌质:淡红舌淡,薄白苔。
b不正常人的舌质有两种:
第一,舌质朝淡白方向发展
图片
舌质颜色朝淡白方向发展,代表血虚或体内有寒,阳气不足。
舌质偏白,说明血虚或体内有寒,而且舌质颜色越白,说明体寒越重。
对于寒,分两种:
a(外因)天气原因,外界寒冷
b(内因)自身原因,体内有寒
外因和内因互为因果,外寒会导致体内阳气不足,而体内阳气不足,会使得人体更容易感受外寒。
在这两种情况下,无论是外寒还是阳气不足,舌质的颜色都会向白的颜色发展。
第二,舌质是从淡红向红的方向发展
图片
舌质颜色慢慢变红,继而变成绛色,最后变成紫色,说明你体内的热在增加。
对于热,分两种:
a(外因)天气原因,外界环境热
又分两种:天气热和外邪热(会令你内热增加的因素)
b(内因)自身原因,体内热增加
又分两种:实热(比如积食,尤其是肉食会化湿生痰,蕴积生热,这种热是实热,是多余出来的,中医称“有余”)和虚热(阴虚生内热)。
什么是阴?就是体内濡润的、主静的物质,包括津液、血液都是阴,它们主要用来滋润我们身体里面静的这些东西。好比汽车发动机的润滑油,而当汽车发动机有了润滑油,运转时生的热就很少,很正常;如果润滑油少了,没有了,发动机就会干转,在此过程中生出大量的热。人体也是这样,当负责滋润的这些津液、血液充足的时候,人体就不会产生那么多虚热,反之,虚热就产生了。所以中医说:“阴虚生内热。”而这种内热也会让人的舌质变红,而且内热越大,舌质越红。
虚热和实热,调理的方法会有不同。虚则补之,也就是说不足就要给它滋养,慢慢的身体就会恢复正常。外邪多了,我们把它清除掉就可以了。
内热和虚热往往结合在一起,外边热盛了会消耗体内的津液,那么调治时你就要一边清热,一边加点滋阴的药物,热邪少了之后,就多加点滋阴的。这个过程是个杠杆,是个双向调节的过程。
2)如何看舌苔
舌苔厚了,说明身体湿气重;舌苔过薄,说明胃有问题。
①舌质发白,并且舌苔过薄,说明胃气虚弱
②舌质又红又没有苔,说明阴虚
3)身体有啥变化,舌苔颜色就有相应的变化
①得了外感,舌苔的颜色会加深
图片
②身体湿气重,舌苔会有薄苔变得黏腻,然后变黄……
湿气重的时候,无论是外感之湿邪,还是内生之湿气,舌苔也都会发生变化。湿气重,舌苔会由薄苔变得粘腻,然后变黄,这表明体内开始有湿热了,正向着热的方向发展。如果舌苔变成灰黑色,说明体内这时湿气很重了,最后变成黑苔的时候,上面都是唾液,但不是焦黄或者焦黑的,而是很滋润的那种黑,说明湿气越来越重。
③身体血液循环好不好,看舌头颜色就知道
当血液充足的时候,舌头颜色是淡红的,如果血液的流通速度改变了,比如血流特别缓慢,血液供应不上来,会出现淡白颜色情况。最明显的是血液淤阻的时候,舌头会发生特别明显的变化——不管身体哪儿有瘀血,舌头上都会有反应,比如舌下两条静脉的情况会发生改变。另外,观察舌头上毛细血管的状态也很关键。
以上笔记选自罗大伦博士图解《舌诊》(1-3章)(未完待续)
内容,图片归罗大伦博士所有
365建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