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1-20 13:56 点击次数:150
落枕与急性腰扭伤均为临床上的常见病,这类疾病的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多数患者发病初始表现为因疼痛导致颈部或腰部活动不利,屈伸、旋转功能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之所以将这两个疾病归属到同一类,是因为这两者的发病原因均为肌肉或韧带的急性损伤,均可通过针刺后顶穴区域极大地改善急性期功能活动受限状态,临床效果可靠,安全性高。
理论探析
后顶穴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在新世纪第五版《经络腧穴学》中记载其主治为“头痛、眩晕,癫狂病以及颈项强痛”。经络医学创始人王居易对后顶穴搓针导气法针治疗急性腰扭伤及其他相关疾病有较多论述,后世医家对其治病机理大多从经络走向、气流流注方面论述,但这并不能够很好地解释针刺治疗患者功能活动受限的机理。笔者通过临床实际应用与思考,认为针刺后顶穴区域可迅速缓解项背及腰部肌肉痉挛,从而达到快速恢复患者功能运动状态。之所以称为“后顶穴区域”,是因为其穴位及操作灵感来源于传统针灸学,但其治病机理则为现代解剖学。
《解剖列车——徒手与动作治疗的肌筋膜经线》(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中认为人体后筋膜表线起于足底、终于帽状腱膜和颅顶筋膜,其功能主要与脊柱屈伸相关。临床中落枕及急性腰扭伤的病因可归纳为因局部肌肉损伤后身体会形成保护性痉挛,局部肌肉张力增高,从而导致功能受限。故在治疗方面,如果能够及时释放肌肉系统的张力,其活动受限可极大地缓解。后顶穴区域为身体后侧肌肉逐渐移行为腱膜(筋膜)并同颅骨结合处,此处张力最高。临床推拿中有一个技巧,如果要想快速放松某块肌肉,只需在这个肌肉的起止点上进行点按则能达到目的。后顶穴区域则为此类区域,故其对整个后表线的张力释放有着极其好的效果。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临床操作
针刺临床操作如下:患者取舒适位,选取规格为0.30mm×50mm的针具,在后顶穴区域贴骨进针,针尖缓缓进入组织后,逐渐感受到高张力区域,在此区域行合谷刺法,其后可留针,并令患者适当活动受限区域。活动约10分钟后可根据患者耐受度再次行合谷刺法,一般2~3次后活动受限可明显改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针具太细或针刺深度不够,均不能对局部组织纤维造成破坏,这样就不能释放筋膜张力。另外,需贴着颅骨进针,因为筋膜直接连接到颅骨,如不能贴骨针刺,其同样不能对局部纤维组织起到破坏作用,故张力不能释放。
验案举隅
365站群案一 王某,男,86岁,主因“腰部疼痛伴前屈受限1日”来诊。患者久坐起身后突然出现右侧腰骶疼痛并腰部前屈时疼痛加重,坐位到站立位时活动困难,无下肢放射痛。查体:腰椎前屈不能,腰4/5锥棘突间压痛(+),右侧骶髂关节压痛(+),无下肢放射痛。治疗:患者侧卧位,于后顶穴区域行针刺治疗,方法同上,其后帮助患者行下肢屈伸活动,约屈伸数十次后,再次提插针体2~3次,继续辅助患者屈伸下肢,数分钟后患者自觉腰部轻松,可自行坐起。其后行常规针刺法,2日后患者无明显腰痛。
案二 张某,男,37岁,主因“颈痛伴活动受限3天”来诊。患者3天前行走过程中突然出现颈部弹响,旋即颈部后伸及左旋时疼痛加重伴左侧斜方肌上缘疼痛,无上肢痛麻。3日以来自行贴敷膏药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查体:颈部前屈不能,左旋约30度时左侧斜方肌上缘疼痛,左侧第三颈椎横突压痛(+)。治疗:先予患者针刺左侧后溪穴,约10分钟后效果不佳。其后针刺后顶穴区域,提插针体2~3次后,患者自觉左颈肩部放松,疼痛极大缓解。再次留针10分钟后行提插手法,患者颈部前屈时疼痛缓解。其后常规行颈部针刺后,患者疼痛约缓解80%,嘱自行贴膏药,勿受凉。(朱官印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