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5-04-13 08:03 点击次数:119
鲁网4月12日讯糖尿病足作为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传统的治疗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效果并不理想,截肢率仍较高。为摆脱这一困扰,泰安市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手足外二创面修复科率先引进“横向骨搬运技术”,通过微循环重建,激发人体再生修复机制,促进下肢血管和神经的再生。截止目前已成功开展40余例,为糖尿病足患者开辟出一条新的希望之路。
68岁的刘女士,被诊断为糖尿病二十余年。半年前,因左足第1趾无明显诱因出现肿痛,随后溃烂、反复渗液,在外行保守治疗,效果欠佳,不久后,患趾逐渐发黑、坏死,医生建议截肢手术。
面对病情快速发展,刘女士和家人并不甘心,经四处打听,得知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手足外二创面修复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王新建团队在治疗糖尿病足方面有较高造诣,慕名来院就诊后,被诊断为左糖尿病足、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收入手足外二创面修复科进一步治疗。
“我这脚疼起来晚上根本睡不着觉,吃止疼药和打止疼针一点也不管用,这腿脚的盖着被子也不热乎。”刚入院时,刘女士对王新建主任说道。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考虑到刘女士保守治疗效果较差,针对目前病情,王新建主任组织团队进行病例讨论,大家根据她的血糖水平、营养水平、患肢血管通畅程度等基本情况,细致评估,各抒己见。团队一致认为,患者年龄较大、血管条件较差,又有多年糖尿病史,导致下肢血液循环受阻,溃疡创面经久不愈。要想避免病情进展,尽可能保留肢体,恢复下肢血液循环是治疗关键。
经过与家属沟通,王新建主任团队为刘女士量身制定了一套周密的手术方案,为她进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手术,同时切除部分坏死组织。经家属同意,确定手术方案后,手术便提上了日程。
手术的日子很快到来,王新建团队在麻醉科和手术室医护人员的协助下,按术前预定方案,成功为其实施了“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外固定支架置入术,手术一切顺利。
手术后,刘女士按医生要求规律调整骨块位置,在牵张力作用下,她左腿的骨骼、肌肉、神经、血管、皮肤等组织得到再生。
刘女士对症治疗不久后,疼痛得到明显改善,左下肢逐渐恢复血供,皮肤温度也得到了回升,避免了坏疽的进展和反复截肢的风险,提高了生活质量,她及家属对手术治疗十分满意。
手足外二创面修复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王新建表示,“骨搬运”技术的实现原理是运用“张力—应力法则”。通过对胫骨骨组织横向持续、缓慢、稳定的牵张,产生一定张力,刺激局部骨骼、血管、皮肤等组织的再生和活跃生长。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微损伤和修复机制,促进胫骨纵向血管网再生,实现糖尿病足微循环重建。
该手术操作简易、创伤小、风险相对较低,已成为治疗糖尿病足的重要手段。不仅为糖尿病足患者保肢治疗带来了希望,也为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将有更多的糖尿病足患者从中受益。
365建站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手足外二创面修复科能够运用精细的显微外科技术治疗手、腕及足踝部疾病和创伤。科室诊疗范围包括断指(肢、耳、鼻)再植、身体各种离断组织块的再植修复、各类神经卡压综合征、躯体慢性创面的修复手术、四肢及躯干部位烧烫伤的修复治疗、手足先天畸形的矫正、手足部外伤晚期功能重建、各种瘢痕挛缩、褥疮、糖尿病足、拇外翻、跟痛症、跖痛症、扁平足、高弓足及各种韧带的损伤修复重建。(通讯员 孙峰松)
责任编辑:单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