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24-12-21 15:18 点击次数:209
张翠青,姚灿坤*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广东深圳5180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430097)。
作者简介:张翠青(1983-),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临床疾病研究。
365站群图片
图片
摘要:仝小林教授认为“肾虚态”为高血压病常见态势之一,此类高血压病多见于老年或久病体虚之人,常见脉压差较大,并伴有脑转耳鸣,腰部酸痛、空虚,足跟疼痛等症状。高血压病见肾虚态者,用怀牛膝、炒杜仲、桑寄生组方补益肝肾以降压,三者常用剂量均为15~60g,其中牛膝为治疗脉压差大的靶药,最多可用至120g。灵活配伍这3味药,可以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高血压病;肾虚;仝小林
图片
图片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具有降压迅速、安全平稳、无副作用的特点,因此从传统医学中寻找防治高血压的策略和药物符合临床需求。仝小林教授依据“态靶因果”中医辨治及处方策略,将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分为“病气血—病脉络—病脏腑”3期,从“态”层面划分为“郁、壅、寒、水、虚、革”6态[1],进而从中医角度对高血压病有了明确的时空认识。本文主要介绍仝小林教授治疗“肾虚态”高血压病的常用三味小方——怀牛膝、炒杜仲、桑寄生,此类高血压多见于老年或久病体虚之人,属于“病脉络”至“病脏腑”的阶段,脉管弹性变差,脉压差较大,三味小方以补益肝肾为治疗总则,同时基础研究也证实其有着良好的降压效果,为态靶结合的典范。3药常用剂量为15~60g,其中牛膝为治疗脉压差大的靶药,最大可用至120g。高血压见肾虚态者,灵活配伍这3味药,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01肝肾阴血阴精不足为核心病机“肾虚态”高血压患者,总体以肝肾不足为核心病机,因年老体衰,或久病耗损,或先天禀赋不足,皆可使肝肾亏虚。此处之“虚”特指肝肾阴血、阴精的亏虚。肾藏精而肝藏血,肝肾精血亏虚、阴分不足,则无以涵养潜藏龙雷之火,而使肝阳上亢,肝风妄动、虚火升散,皆可鼓动血脉,而致使血压升高;同时,年老精血不足,无以濡养血脉,使得脉管柔性变差、弹性减弱,进而增加体循环外周阻力,此时以收缩压升高尤为显著;另外,肾虚而主水失职,水液代谢失常,导致水蓄脉中,亦可导致血压升高。本病的病因主要是血管外周阻力增加(年老血管硬化)而导致,类似于现代医学提出的老年性和遗传性高血压。弦细硬脉为肾虚态高血压患者的主脉,肝肾不足则脉道无力而空虚,老年人尤其是合并代谢性疾病患者常出现血管硬化、血管板块甚至狭窄,故脉细而硬。
仝小林教授将总结此类高血压病的辨治要点如下[2]:其一,多见于老年或久病体虚之人,以脉压差大为特点;其二,脉弦细硬,舌体瘦小而色暗红,伸舌多颤,舌底络脉迂曲;其三,常伴有脑转耳鸣,胫酸眩冒,腰部酸痛、空虚,足跟疼痛,或心烦失眠,手足颤动,肌肉瞤动等肝肾阴虚的表现。
02态靶因果顾护疾病全程中医内科学教材将高血压病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3],但是临床中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并无上述主症,根据态靶辨治理论,当中医面对以现代医学病名命名的疾病时,从思维上惯性地把传统中医的病证名简单地与西医相对接,使中医药不能发挥其所长,治疗陷入瓶颈。仝小林教授提倡以“态靶因果”的中医处方策略辨治疾病,对现代疾病进行重新的分类、分期、分证,不仅解决了当下的认知偏差,保留了中医药辨治疾病的特色优势,也实现了现代药理的临床回归。就本病而言,本病属于高血压6态中的“肾虚态”,患者以高血压病前来就诊,多数不见头晕头痛,而是以腰膝酸软、足跟疼痛等不适表现为主,与其相应的治疗上,也需以滋阴、潜阳、益肾、补肝之品为主。仝小林教授的“态靶因果”辨治策略,强调对疾病全方位、全程的关注,即治疗任何疾病都需要“瞻前顾后”,“瞻前”即回顾其发病根本病因,“顾后”即早期防治变证、并发症等。本病的“虚”,一方面指年老或久病体虚,更重要的是身体机能尤其是肝肾的敛藏功能不足的状态。各种病理因素均会导致“肾虚态”的发生,久病及肾,久病致虚;同时,“虚”也可进一步导致“壅、水、火、革”等态的病理因素产生,进一步促进血压升高;因此,“肾虚态”是一个混杂的态,多合并其他病理因素,很少单独存在,长期的损害都会使得脉络瘀阻、硬化,造成对心、脑、的损伤。因此在本病的治疗上,补益肝肾的同时需根据患者情况,辅以降火、软脉、利水等治法。同时,在治疗上提倡活血通络贯穿全程,早期调气血,中期软脉活血,晚期益气通络,并注意顾护肝肾等靶器官,尽可能地延缓或避免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03三味小方组方特点、剂量及安全性怀牛膝入肝肾经,具有逐瘀通经,引血下行,补肝肾,强筋骨之功效,用于治疗筋骨无力,腰膝酸痛等,具有保护免疫、降压、降糖等多种功效[4]。桑寄生入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通经络,益血,安胎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骨关节病。杜仲入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等功效。3味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均被列为上品,《神农本草经》提及该3味药时,言牛膝、杜仲“久服轻身耐老”,言桑寄生可“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从中医理论来说,杜仲、牛膝、桑寄生三味小方能补充肝肾阴精,充补阴精之不足,配伍治疗“肾虚态”高血压病,体现了仝小林教授“态靶结合”的中医临床处方方略,针对核心病机肝肾阴虚,选取入肝肾经3药,在调态的同时,精准调理血压以“打靶”。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怀牛膝、杜仲、桑寄生均有降压作用,且能增强免疫,充分调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修复功能,以恢复自我调节,其中杜仲对血压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降压效果尤为明显,炒杜仲强于生杜仲[5-7]。怀牛膝偏补肝肾强筋骨,引火引血下行,为作用趋势向下的药物,仝小林教授以牛膝为治疗老年人脉压差大之靶药,最大剂量可用至120g。
2015版《中国药典》记载,牛膝临床用量范围为5~12g,杜仲临床用量范围为6~10g,桑寄生则为9~15g[8],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无论是补益肝肾或是降压,小剂量均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该3味药物均无毒,仝小林教授临床常用剂量为15~60g,长期使用未见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中药复方降压效果已从各个层面得到证实,在协同西药降血压的同时,中医药治疗亦可显示独立降血压的效果,且效力持久,有时对于西药难以起效的难治性高血压病,中药亦能发挥显著的降血压作用。“肾虚态”为高血压病常见态势之一,以怀牛膝、炒杜仲、桑寄生3味小方补益肝肾,临床可以取得良好的降压疗效。在临证时,除了要宏观定“态”,牢牢把握核心病机,合理运用以上3味药物外,也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微观定“靶”,针对其不同的病理表现,选用相应药物,同时应顾护疾病全程,注重病因的祛除及并发症的防治,不仅注重疾病的空间整体,而且注重疾病的时间整体,实现现代医学背景下,中医诊疗体系的重构,以切实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9],使宝贵的经验得以传承和发扬。
04病案举例杨某,男,59岁,2018年3月5日初诊。主诉:血压升高12年,伴蛋白尿2年。现病史:患者12年体检发现血压升高,最高测血压150/90mmHg,未予重视,未规律治疗及检测血压变化情况。期间无明显不适症状,2年前患者因小便有泡沫至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尿蛋白(+++),潜血(+++),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住院治疗后尿蛋白减少,出院后未定期随诊,长期服用金水宝。过敏史:磺胺类药物过敏。刻下:耳鸣,腰部酸痛,足跟痛,畏寒,纳可,心烦失眠,大便可,小便可见大量泡沫。舌暗,舌下络脉瘀滞,苔薄黄微腻,脉滑数。既往史:糖尿病病史3年余,目前口服瑞格列奈1mg,3次/d,自诉血糖控制尚可。个人史:早产儿。现用药:盐酸贝那普片10mg,1次/d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2.5mg,1次/d口服以降压,自诉血压控制在170~180/110~120mmHg。辅助检查:就诊时血压180/110mmHg,尿微量白蛋白720mg/L,BMI26.42kg/m2。西医诊断: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慢性肾功能不全。中医诊断:腰痛(肝肾亏虚),膏浊中阻。治以补养肝肾,清胃化浊。处方:黄连9g,清半夏15g,瓜蒌仁30g,大黄3g(包煎),水蛭粉3g(分冲),黄芪24g,酸枣仁30g,大枣9g,生姜15g,桑寄生30g,炒杜仲30g,牛膝90g。1剂/d,早晚分服,另服六味地黄丸每次2g,2次/d。
2018年4月9日复诊:服上方1月,耳鸣、腰部酸痛、足跟痛、畏寒较前减轻80%,睡眠较前明显好转,足跟痛减轻50%,舌苔白腻,脉沉滑略弦。辅助检查:血压150/100mmHg,尿微量白蛋白628.8mg/L,ALT18.1U/L,AST17.1U/L。处方:上方牛膝增至120g。1剂/d,早晚分服,继续口服六味地黄丸。1月后再复诊,耳鸣、腰部酸痛、足跟痛、畏寒较前基本消失,足跟痛减轻80%,血压130/90mmHg,牛膝减至60g。尿微量白蛋白300.6mg/L,肝肾功未见异常。后门诊随诊,患者血压长期稳定,继续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
按:患者为早产儿,先天禀赋不足,肝肾阴精亏乏,根据其初诊时的症状、舌脉及辅助检查,可见该患者以肝肾亏虚为本,以痰热内蕴为标,久病及肾,同时结合腰部酸痛、足跟痛等症状及舌脉,故辨证为“肾虚态”高血压。在血压升高的同时还伴有尿蛋白升高,故在重用牛膝、炒杜仲、桑寄生补肾降血压的同时,以小陷胸汤为基础,加黄芪、水蛭粉、大黄通肾络而调肾,加六味地黄丸补肾而治足跟疼痛。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的血压由180/110mmHg降至130/90mmHg,脉压差也明显缩小,腰部酸痛、足跟痛等肾虚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整个治疗过程体现了中医药可在把握核心病机的前提下,多靶点同步调控,进而提高降压效果,增加患者的依从性。
图片
参考文献:[1] 杨映映.基于门诊病例探讨仝小林教授诊疗高血压病的理法方药[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2] 杨映映,李青伟,魏秀秀,等.“四型分类”辨治高血压病[J].中医杂志,2019,60(7):562-567.
[3] 惠清晨,徐瑞.高血压的中西医治疗概况[J].中医药学报,2019,47(5):120-125.
[4] 田硕,苗明三.牛膝的化学、药理及应用特点探讨[J].中医学报,2014,29(8):1186-1188.
[5] 沈舒,王琼,李友宾.牛膝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1,23(11):1-6.
[6] 管俊,崔瑛.桑寄生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7,39(3):460-463.
[7] 王娟娟,秦雪梅,高晓霞,等.杜仲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质量控制现状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7,48(15):3228-3237.
[8]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9]仝小林,郑玉娇,刘文科,等.浅谈现代中医思维模式及其临床应用[J].中医杂志,2017,58(13):1104-1107.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